一箱蜜蜂多少錢,一箱蜜蜂價格?蜜蜂完全以花為食,包括花粉及花蜜,后者有時調制儲存成蜂蜜。毫無疑問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時亦同時對它授粉,當蜜蜂在花間采花粉時,會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這些掉落的花粉關系重大,因它常造成植物的異花傳粉。
蜜蜂身為傳粉者的實際價值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蠟的價值更大。
雄蜂通常壽命不長,不采花粉,亦不負責喂養幼蜂。工蜂負責所有筑巢及貯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結構組織以便于攜帶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種花的花粉,不過,有些蜂只采某些科的花的花粉,有的只采某種顏色花的花粉,還有一些蜂只采一些有親緣關系的花之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攜帶的器具,似乎能適應各種不同種類的花。
楊術河是保定淶源縣烏龍溝鄉北趙莊封人,今年43歲,歲數雖然不大,但卻是個“資深”的養蜂人,到現在已經有24年的“養蜂史”了。提到蜜蜂,楊術河抑制不住喜悅,和我們談起了他的養蜂“發家史”。他們家養蜂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當時他父親見養蜂挺不錯,就湊錢養了三四箱。剛開始,由于沒有技術,也不會管理,所以收益不是很好,不過一直經營著,沒有放棄。后來父親去世,他們弟兄六人開始自己養。
楊術河在1982年用貸款買了一箱蜂開始了他的養蜂生涯。由于蜂少收入低,他于1985年再次從信用社貸款,買回了五十箱蜂。養蜂可不是個輕閑活兒,為了趕花期他去過廣東、河南,到過四川,一年下來能收入幾萬塊錢,而且蜂的數量還增加了。在這20多年中,最好的時候超過120箱。他的幾個弟兄發展得也不錯,都有100多箱。
村里人家看到養蜂比外出打工強,經營得當,每年可以掙幾萬元,村民們眼熱了、心動了,爭先恐后地養殖。現在的烏龍溝北趙莊村成了地地道道的養蜂專業村,村里70%的村民從事著養蜂工作。北趙莊村民養蜂也帶動了整個鄉開始養蜂。據鄉政府統計,現在全鄉僅專業養蜂大戶49戶,還有50多家規模較小的養蜂戶。
搞養蜂的人越來越多,但由于技術、資金問題,不少養蜂小戶不但不掙錢,甚至還賠錢。由于資金短缺,即使大戶也發展緩慢。為了做大、做強這一傳統產業,在鄉政府的領導下,2004年5月份成立了養蜂協會。協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準備養蜂的和養殖數量較少的村民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以及資金方面的支持。養蜂協會用一幫一、一帶一的方式,讓剛剛入會的小戶和有技術的大戶結成幫扶對子,讓養蜂大戶帶新人會的小戶學習養蜂技術。協會還請來技術員為他們進行養蜂實用技術培訓,讓新會員快速成長起來。協會還爭取資金幫助大家,現在協會已為20多戶爭取小額貸款40多萬元。
現任養蜂協會會長的副鄉長妥勝強說:“現在鄉里成立了養蜂協會,對大家的幫助很大,有了問題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解決。”現在協會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能通過養蜂協會,把養蜂的村民都統一起來,在增加養殖數量的同時,在家門口辦廠,對蜂蜜進行深加工,創出自己的品牌,然后直接通過外貿銷往國外,這樣收入會更高。
楊術河的哥哥楊術明也是個養蜂大戶,現在有110箱蜜蜂,他也是剛從外地趕花回來,他高興地說:“和它們相處了20多年可以說感情很深,就連我的婚姻大事也離不開它,要不是養蜂我也不會去四川,也不會從四川娶到媳婦。蜜蜂就是我們的紅娘。”
現任協會副會長的楊術河自豪地說:“咱的蜂蜜質量好、不摻假,剛剛采摘的花蜜,就會銷售一空,現在每噸一萬八干多,一年的毛收入有五萬多元,純收入三四萬元。銷路不用發愁,聽說洋槐蜜要出口到日本呢!”
蜜蜂身為傳粉者的實際價值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蠟的價值更大。
雄蜂通常壽命不長,不采花粉,亦不負責喂養幼蜂。工蜂負責所有筑巢及貯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結構組織以便于攜帶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種花的花粉,不過,有些蜂只采某些科的花的花粉,有的只采某種顏色花的花粉,還有一些蜂只采一些有親緣關系的花之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攜帶的器具,似乎能適應各種不同種類的花。
花兒開放的時候,也正是蜜蜂最繁忙的時候,養蜂人楊術河悠閑地坐在帳篷里,看著忙碌的蜂兒,他正打算著什么時候啟程,趕外地的花期。“村里一戶姓程的應該是我們這兒第一家養蜂的,他1979年做生意時,別人欠了他的錢還不上,他就搬了人家一箱蜂抵賬。飼養兩年不但掙了點錢,還繁殖了好幾箱。村里人覺得這個事不錯,也學著養蜂。我們也是從那時開始的,算是第二家了!”健談的楊術河高興地介紹。
楊術河是保定淶源縣烏龍溝鄉北趙莊封人,今年43歲,歲數雖然不大,但卻是個“資深”的養蜂人,到現在已經有24年的“養蜂史”了。提到蜜蜂,楊術河抑制不住喜悅,和我們談起了他的養蜂“發家史”。他們家養蜂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當時他父親見養蜂挺不錯,就湊錢養了三四箱。剛開始,由于沒有技術,也不會管理,所以收益不是很好,不過一直經營著,沒有放棄。后來父親去世,他們弟兄六人開始自己養。
楊術河在1982年用貸款買了一箱蜂開始了他的養蜂生涯。由于蜂少收入低,他于1985年再次從信用社貸款,買回了五十箱蜂。養蜂可不是個輕閑活兒,為了趕花期他去過廣東、河南,到過四川,一年下來能收入幾萬塊錢,而且蜂的數量還增加了。在這20多年中,最好的時候超過120箱。他的幾個弟兄發展得也不錯,都有100多箱。
村里人家看到養蜂比外出打工強,經營得當,每年可以掙幾萬元,村民們眼熱了、心動了,爭先恐后地養殖。現在的烏龍溝北趙莊村成了地地道道的養蜂專業村,村里70%的村民從事著養蜂工作。北趙莊村民養蜂也帶動了整個鄉開始養蜂。據鄉政府統計,現在全鄉僅專業養蜂大戶49戶,還有50多家規模較小的養蜂戶。
搞養蜂的人越來越多,但由于技術、資金問題,不少養蜂小戶不但不掙錢,甚至還賠錢。由于資金短缺,即使大戶也發展緩慢。為了做大、做強這一傳統產業,在鄉政府的領導下,2004年5月份成立了養蜂協會。協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準備養蜂的和養殖數量較少的村民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以及資金方面的支持。養蜂協會用一幫一、一帶一的方式,讓剛剛入會的小戶和有技術的大戶結成幫扶對子,讓養蜂大戶帶新人會的小戶學習養蜂技術。協會還請來技術員為他們進行養蜂實用技術培訓,讓新會員快速成長起來。協會還爭取資金幫助大家,現在協會已為20多戶爭取小額貸款40多萬元。
現任養蜂協會會長的副鄉長妥勝強說:“現在鄉里成立了養蜂協會,對大家的幫助很大,有了問題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解決。”現在協會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能通過養蜂協會,把養蜂的村民都統一起來,在增加養殖數量的同時,在家門口辦廠,對蜂蜜進行深加工,創出自己的品牌,然后直接通過外貿銷往國外,這樣收入會更高。
楊術河的哥哥楊術明也是個養蜂大戶,現在有110箱蜜蜂,他也是剛從外地趕花回來,他高興地說:“和它們相處了20多年可以說感情很深,就連我的婚姻大事也離不開它,要不是養蜂我也不會去四川,也不會從四川娶到媳婦。蜜蜂就是我們的紅娘。”
現任協會副會長的楊術河自豪地說:“咱的蜂蜜質量好、不摻假,剛剛采摘的花蜜,就會銷售一空,現在每噸一萬八干多,一年的毛收入有五萬多元,純收入三四萬元。銷路不用發愁,聽說洋槐蜜要出口到日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