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農為了個人利益,他們的“土蜂蜜”存在造假“忽悠”消費者的成分,那么正規廠家生產的一定是純蜂蜜嗎?王軼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成規模的蜂蜜生產加工企業不算太多,南方的王凱、名邦、御蜂閣、河北定州的金三花、北方蜂蜜、山東的翁翁樂、北京的百花牌蜂蜜等品牌,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正規的廠家從各地的蜂農那里回收蜂蜜后,不僅都有自己的檢測方法,還會嚴格對每一桶蜂蜜的來源、生產地和生產時間備有詳細的記錄。
“天然蜂蜜中果葡糖漿的含量占了大約75%,是主要成分,除此之外,對人體真正有益的是4%到8%左右含量的天然活性酶。”據介紹,雖然不少人會用果葡糖漿造假蜂蜜,但是由于人工果葡糖漿的生產合法,同時也是啤酒的主要原料之一,價格相對低廉,對人體安全有益,所以正規的蜂蜜生產廠家為了控制成本,也都會將其摻在真的蜂蜜中出售。
促銷蜂蜜質量難說
面對大量“山寨”蜂蜜,怎樣才能買到真的蜂蜜呢?對此,王軼說出了或許是商家們“不得已而為之”的小秘密——
“進入超市的食品都要交一定的‘條碼費’,有時這部分費用就要近10萬。而超市為了吸引消費者,經常會要求商家搞促銷。以蜂蜜為例,好的蜂蜜,賣價高了,買的人就少,這就逼著商家自己動腦筋。”王軼說,“為了多賣蜜,有的公司專門設立了針對超市促銷的生產線,盡管是同樣的包裝盒品牌,但這種促銷產品的質量稍差,因為成本很低。但是消費者根本不知道,運氣好的話能在商品上看到‘專供××超市’的字樣。”
既然超市促銷的不靠譜,那么去醫保城購買就沒問題了嗎?王軼的答案是否定的,“其實你去醫保城和超市看一看,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大部分醫保城和部分超市出售的蜂蜜品牌很少見,有許多是他們的自主品牌,比如黃島有一家藥店就有自己的牌子,據我所知他家的蜂蜜長期受到農藥殘留影響。”
“那市民去哪買蜂蜜才能放心呢?”“一般自己吃的蜂蜜最好去大品牌的專賣店去買。”王軼告訴記者,別看專賣店的東西賣得貴,但可以保證質量。
老幼“專用”蜜是宣傳需要
“作為初級農產品,蜂蜜不是奶粉,還能分出個年齡段來,你說蜜蜂怎么去專門采1歲嬰兒吃的蜂蜜、又怎么去采老年人吃的蜂蜜呢?”針對蜂蜜的市場銷售,王軼明確告訴記者,其實對于蜂蜜不能分年齡段宣傳,相關部門早就有明確規定,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監管力度,而眾多商家為了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大多打擦邊球,“吃的人多了,大家也就信以為真了。其實,真實情況很多人都不知道。”
“真蜂蜜也不一定聞起來是香的”。在采訪中,王軼說曾經有新聞報道或專家教市民通過氣味顏色來辨別真假,但這仍有局限性,因為真正天然的蜂蜜聞起來不一定是香的。“比如今年槐花開花時間略晚,與花椒的花期相近,天然的蜂蜜里面就會有一些辛辣的味道,而市民常見的油菜花蜜,如果天然采的放久了,就有股臭咸菜缸的味道。”
在采訪中,王軼透露了另外一個小常識,天然蜂蜜濃度的增加,全靠蜜蜂采蜜后在蜂箱內不斷用翅膀扇動促使水分蒸發,蜂蜜超過38度左右后,蜜蜂就會用蜂膠將蜜封起來,蜂蜜只有長時間存放,才能在蜂箱中達到41度左右的濃度,而此時的天然蜂蜜的回收價格將會非常高。市場上經常有人鼓吹自己的蜂蜜濃度超過了50度,就是利用了大家的“外行”。
記者制作山寨蜂蜜
造價低、時間短,顏色純度都可控
“假冒的蜂蜜到底是怎么制作,成本又有多高呢”王軼表示,最簡單的用料就是白礬、水和白糖。為了證明這個假蜂蜜的“配方”有效,記者親自“山寨”了一把,發現不僅假蜂蜜熬制的時間短 ,從外觀上一般人都看不出來,就連顏色也都可以隨便控制。在采購過程中,記者以4元錢的價格買來了 500克袋裝白糖,3元錢買了 400克紅糖,1元錢從藥店買來了 100克白礬(1毛錢10克),共計8元。
按照配方,記者利用電磁爐首先燒開了大約500毫升的自來水,隨后倒入200克左右的白糖,再加入一點紅糖。用筷子攪動后,白糖很快與熱水融為一體,此時再捻起一小撮粉末狀的白礬(不到5克),放進去后蓋上蓋子。等待鍋里的“蜂蜜”大約沸騰了約20分鐘,記者發現原本透明的液體,已經變成了淡淡的黃色濃稠液體。
為了“實驗”,記者先把這種液體倒出一部分在瓶子中冷卻,而鍋里的那些則繼續加入更多的白礬,此時,鍋里沸騰的液體顏色正在變得越來越深,也越來越濃。分別取樣冷卻后,得到的結論讓人震驚:隨著加熱時間的變化和白礬加入量的增多,單從外觀上看,無論你想要淺黃色的槐花蜜,還是琥珀色的棗花蜜,都可以以假亂真,只要再加進去一些香料,色香味就都全了 。簡單一算,總成本還不到4元錢……而這種勾兌配方中的白礬,如果被人食用后,不易排出體外,嚴重的會使人提前出現腦萎縮、癡呆等癥狀。